文物鉴赏常识之-铜镜篇

  • 发布时间:2024-01-22 18:29:28   发布者: 南江博物馆   查看:0次   来自: 南江博物馆
  • 铜镜就是用青铜铸制而成的用以照面饰容的妆奁用 具,与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 使用铜镜的地区之一。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中华民族的 祖先黄帝制镜的美妙传说。现代考古学证实,我国铜镜的 历史确实源远流长,从距今四千多年前铜石并用时代的 齐家文化起,历经商周、秦汉、迄明清,直到近代大量使用 玻璃镜后,铜镜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古代铜镜一般为圆形,另有少量方形以及葵花 形、菱花形、长方形、带柄镜、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 正面都磨砺光洁,镜背则多有精美的图案纹饰,因此铜镜 是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精美的工艺品。

           装饰在铜镜背面的图案纹饰,内容非常丰富,种类繁 多,从历史人物、典故到神话传说,从几何图形到动、植物 以及神化的珍禽异兽,从自然景观到世间万物,均包容其 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铜镜的纹饰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 历史时期铜镜的主题纹饰、艺术风格均有着自己时代所 賦予的鲜明特点。中国古镜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神韵和无 穷的魅力,主要就表现在这丰富多彩的镜背图案纹饰上。

           春秋战国以前,铜镜数量不多,装饰以素面(即无纹 饰)为主,间有几何图案和简单动物图形纹,线条简单,制 作手法和纹饰风格都显得很古朴,与同时期青铜礼器的 纹饰很不一致,全无青铜礼器上常见的恐怖浄狞而又神 秘的饕餮纹、夔纹等纹饰。尽管数量不多,但诸镜各具特 点,无规范化定型纹饰,难以找到同一范式的镜子,表明 此时中国铜镜尚处于早期阶段。

          春秋战国是中国铜镜获得重大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 期。青铜艺术在此时发生了重要转变,青铜礼器逐渐显露 出衰败的趋势,而日常生活用具的铜镜却迅速发展,成就 斐然,尤其以楚国铜镜引人注目。此时期铜镜一扫前一阶 段幼稚朴拙的风格,铸制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其纹 饰题材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纹(云雷纹、勾连雷纹、山字 纹、菱形纹、绚纹)、植物纹(叶纹、花瓣、花朵),又有动物 纹(饕餮、羽状纹、兽纹、凤鸟、蟠螨)、人物图象(狩猎纹〉 等。纹饰的表现技法也多种多样,有浅浮雕、高浮雕、透空 雕、金银错、嵌石、彩绘等,以浅浮雕最为常见。为弥补浅 浮雕平淡浅近的缺憾,一般采用地纹衬映主题纹饰的手 法,细线条的地纹和粗线条的主纹相映成趣,整个图案组 织得完美而和谐。到了战国晚期*有的铜镜更采取了三层 花纹的重叠布置法,层次丰富而分明,主题突出,使整个 图案富于空间透视感,纹饰的表现技法之巧妙令人惊叹。

          两汉是中国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期,汉镜出土 数量居历代铜镜之首。汉代制镜匠师们在主题纹饰和表 现技法上全面创新,賦予汉镜以全新的审美情趣,使中国 古镜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变化。汉镜的纹饰题材广泛,结 构复杂,表现神仙世界、神话传说和与此有关的形象各异 的禽鸟、瑞兽、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及羽人等 是汉镜的主题纹饰。同时,铭文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 分,铭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排列灵活。在纹饰表现技法 上,以单线勾勒纹饰轮廓,线条似铁线银钩,地纹与主纹 之别完全消失,不再使用地纹衬托主纹的表现手法*主纹 成为铜镜的单一图案。东汉中期以后,又突破单线勾勒纹 饰轮廓的技法,运用浮雕技术表现主题纹饰,使主题纹饰 隆起突出,髙低起伏,层次分明,活泼自然。纹饰的视觉效 果由线条式的平面变化为半立体状,开创了后代铜镜高 圆浮雕的制作手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铜镜继承东汉中晚期以 来的传统,但制作趋向衰落,工艺显得比较粗糙。随着隋 唐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 荣,铸镜业也走出了低谷,迎来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 个也是最后一个重要时期,显示出一派富丽堂皇,千姿百 态的新面貌。

          隋唐铜镜在主题纹饰和表现技法上别具一格。唐高 宗以前,主题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再配以善颂善祷的祯 祥铭文,纹饰布局拘束谨严,但形象活泼生动,丰腴柔健、 珠圆玉润般的圆雕式技法逐渐兴起。唐高宗至唐德宗时 期,中国古镜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由确立到成熟。主 题纹饰取材一变矫揉造作之神话模式,而偏重于自由写 实或故事,汉魏六朝以来千篇一律的具有升仙思想的仙 人异兽纹由象征幸福和爱情的鸾凤、鸳鸯、蜂蝶以及繁花 似锦的花朵所代替,自由活泼的禽鸟蜂蝶、雍容华贵的瑞 花、体态俊美的飞仙、昂扬飞腾的巨龙、意味深长的人物 故事成为主题纹饰。整个图案格调优雅,丰满柔和,布局 也更为自由、奔放、活泼,有些作放射状,有些作散点状, 有些作独立状,有些作组合状,完全摆脱了内外区界的束 缚,一洗汉式铙拘谨板滞之态而作流畅华丽之姿,铸制手 法亦由繁乱纷杂而转为清新优雅。唐镜在主题纹饰和表 现技法上划时代的革新,形成了与汉镜风格迥异的另一 种美的典型,人们在欣赏其艺术美的同时,也强烈感到它 与现实生活的和谐,这就是唐镜艺术精神之所在。

          唐代晚期以来,制镜业日趋衰落,完全失去了战国、 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风采。晚唐五代铜镜主题纹饰除简单 粗放的椬物纹样外,以八卦为主纹,配以符箓、星象、干支 等具有道教意味的纹样和佛教中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的 S字标志等含有浓厚的宗教旨趣的纹饰十分流行。镜壁 趋向轻薄,工艺趋向粗放。两宋镜重实用而不尚花纹,素 镜和在镜背素地上标铸字号的纪名号铭镜十分流行。有 花纹装饰的铜镜,则以娇柔纤细的缠枝花朵和姿态多变 的凤鸟为主要题材,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 卦镜。这些有图纹的镜类,纹饰的表现手法多采用细致入 微的细线浅雕,花卉迎风沐露,鸾凤飞动飘逸,图纹纤巧, 描绘逼真,犹如一幅幅工笔写实的绘画,别有一番风味, 集中体现了宋代制镜匠师们的卓越技艺。但由于这类铜 镜纹饰精致至极,致使后来难以为继。元明清时期,中国 古代铸镜业江河日下,已无可挽回地走向尾声,虽然也出 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但总的说来,其工艺更加粗略简 陋。此时期较流行的纹饰有神仙故事、人物故事(如八仙 过海)、吉祥语(如“五子登科”、“福寿双全”等)以及象征 吉祥的图案(如龙凤呈祥、凤穿牡丹、缠枝牡丹、双鱼等)。 由于此时铸镜业已丧失了战国、汉、唐时期创造性的活 力,故还大量蓽仿古式镜,其摹仿对象一般是汉、唐镜,但 这些仿古镜大多纹饰模糊,线条也显得板滞。

          中国古代铜镜的欣赏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图案装饰 美,而且它还具有外在形式美,主题纹.饰内容和铜镜外在 形式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到达高度的艺术美。从 世界范围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是以中 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即在镜背中央设钮以穿绦 带的铜镜;二是在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广为 流传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即在圆形镜身下铸柄以便把握 的铜镜(又称“有柄镜”)。圆板具钮镜贯穿于中国古代铜 镜之始终,一直占居主导地位。但不同时代镜形亦有不同 变化,各具特征。隋唐以前,镜形种类简单,以圆形为主, 还有少童方形和长方形镜。隋唐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 新出现花式镜,如葵花形、菱花形镜,铜镜的形式和内容 得到更加和谐完美的统一。晚唐以后,又出现有柄镜和亞 字形镜。0:字形镜又称四方委角形镜,似由方形镜发展而 来。有柄镜的出现则可能是唐代晚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 影响下的产物。两宋更是中国古镜形式多样化的时期,隋 唐以来的铜镜形式继续流行,又新出现鸡心形、瓶形、钟 形、鼎形、盾形、带座式等形式。形式虽多,但有的不能与 内容协调,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新镜类形态不美,花 纹失调,在造型和纹饰处理上都很粗俗,缺乏美感。元代 尚有少量葵花形、菱花形、有柄镜等,但已接近花式镜流 行的尾声,明清铜镜基本上作圆形,各类花式镜几乎销声 匿迹。

          中国古镜具有高超的铸造技术且历代各具特色。铜 镜的主要金属成分是铜,其次是锡、铅和锌等。早在战国 时期,人们对铜镜的金属配方就有明确规定,《考工记》 云:“金有六齐(剂)……,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剂)。”据 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各个时代铜镜金 属配方的规律:春秋战国以前的早期铜镜,含铜量很高, 如齐家文化的七角星纹镜,锎锡之比为1 > 0. 096。战国 至隋唐铜镜含铜量大大减少,而含锡量显著增加,同时加 入少量有助于提高铸出的纹饰和铭文的准确性的铅和极 少量的锌,其断面呈白色或淡黄色,铜锡比例大体在07 : 1-3* 1之间。入宋以后,铜镜含锡量显著减少, 含铅量明显增多,而且锌的比例加大,以“湖州镜”为例, 铜67. 9%,锡13%,铅7. 6%,锌8. 2%。故宋以来铜镜胎 质明显较战国、汉、唐为差,断面呈黄色或黄赤色。为弥补 这一缺点,宋代铜镜往往在外表涂一层水银,以增加光 泽度。

          古代制镜匠师们的不仅熟练地掌握了铜镜的金属配 方,而且以其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创造力,采用特种工艺 制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神特殊工艺镜,如战国时期的 金银错镜、透雕镜、嵌玉琉璃镜、错金嵌绿松石镜、涂朱彩 绘镜,汉代的包金镜、彩绘镜,唐代的金银平脱镜、螺钿 镜、槌金银镜,宋代的鎏金镜等,无不展示了中国古代铜 镜的髙度发展水平,将中国古镜点缀得更加琳琅满目、瑰 丽堂皇。

    著名的古器物学者罗振玉指出:“刻画之精巧, 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 也。”铜镜不愧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