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上午 9:00-11:30 下午14:3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话:0827-8222603
联系地址:四川省南江县集州步行街58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影像南博 > 媒体报道
藏纳奇珍异宝 展陈集州文化——走进南江县博物馆
2018-08-08 16:29:25 | 发布者: 王佳彬 | 查看: 次 | 来自: 南江博物馆

c4c1ec701cdc18b0539b19d5d4b7c349.jpg     


博物馆不仅是征集、保管、研究、陈展文物的地方,更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殿堂,馆内每一件藏品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一段历史。

      成立于1982年的南江县博物馆,2010年搬迁到南江镇朝阳新区仿古街58号新馆后,建成相对独立的三层楼展厅共3000余平方米,有藏品34000多件。自2012年新馆开馆以来,每年免费对外开放300天以上,年均接待参观者超过15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载体职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8月6日,记者来到南江县博物馆,透过玻璃窗看着一件件藏品,阅读一段段介绍文字,了解一件件文物,追寻留存在这片热土上的历史与文化。





      (唐代黑漆古海兽葡萄铜镜 )

a8364c8e6661cf826d8a4871466fa617.jpg


   

米仓古道  文化遗存众多

一楼《寻踪米仓道》展线近180米,展出藏品206件(套),反映了米仓古道的沿革沧桑和川东北民俗风物。

      在一楼左手边展陈之始,首先看到的是专家、学者对米仓古道考察研究情况的图文介绍,电视里播放着央视纪录片《寻踪米仓道》,大幅壁挂沙盘展示了大巴山脉和米仓古道的俯瞰图,展柜里展出的是米仓古道沿线出土的文物。“这是我市唯一全方位介绍米仓古道的专题展览。”博物馆馆长郭国良介绍。

   “米仓道是一条连接古代中原陕西汉中和巴蜀大地四川巴中的古道路,穿越历史时空3000多年,与金牛道、荔枝道并称为三大古蜀道。”博物馆讲解员陈芙蓉讲解道。

                                                                                                                                                                                                                                                                                                                                                                                                               ( 宋代豆青刻花碗)


       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2012年国家级大型考古调查证实,米仓古道上发生了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米仓古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武王伐纣战争中,周武王从大巴山征集的巴国板楯蛮人,就是沿米仓道北上参加了牧野之战;秦代末年,楚汉争雄,萧何月下追韩信途经米仓道,至今仍保留了截贤岭、韩溪河等地名;南宋时期,蒙哥经米仓道征川等。                                                                      

      虽历经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几千年,但米仓古道文化遗存众多,多处古道本体尚存,原貌依旧;道路两旁多有筑路、重大事件碑刻题记;两地交界的关隘、伴生的摩崖造像、集镇村寨等保存完好。

      太子洞位于南江县城东东门沟源头的碧岩溪东岸,古时此地盛产菖蒲,风景优美,是人们踏春的好去处,因此常有文人雅士来此寻幽访古,江西文人刘若衍将碧岩溪称为菖蒲涧。一说为唐中宗庶长子李重福任集州刺史时曾来此地,当地人便称为太子洞。洞内面积约10平方米,有唐代至清代石刻题记9幅,后将所有石刻题记统称为“太子洞石刻”。

       接下来,便是复原陈列的一座川东北传统民居,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从房屋右厢门进去,有一火塘,一面是墙壁,余下三面各放一张条凳,火塘上方挂着一只铁罐和一个烘笼;厨房里,有三口锅的灶台、一张案板和一口石水缸,水缸侧面有川陕苏区时期的“八小时工作制”红军标语。

       行至堂屋(相当于现在的客厅),这里是供奉神位及祖先牌位的地方,且婚嫁丧祭都得在此举行仪式。

       穿过堂屋是一间歇房屋,也就是卧室,有一张雕花木架床,罩着麻布罩子,床前鞋凳上放着麻耳草鞋、三寸金莲、千层底布鞋等。“这些展品有的是别人捐赠的,有的是我们四处搜集的。”讲解员介绍。

       民居对面,展示的是传统工艺,有木工、石工、陶工、舀纸等,每一项技艺都有文字介绍,还有图片和实物展示。

展陈尾声是非物质文化展区,通过图文和实物展示了米仓古道上的传统工艺、传统医术、巫傩道术、传统戏曲和南江民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412daf03746e2acacbb9695a4a664281.jpg

                                         

巴山壮歌  “最后的红军”

        二楼《巴山游击队》展线近190米,分“游击队建立背景”“巴山游击队斗争史”“后记”三个章节,展出革命文物及复制品98件(套)。

       1935年底,红四方面军为了接应中央红军长征,带领8万主力红军及2万苏维埃干部,撤离至今南江旺苍交界一带,准备西渡嘉陵江接应中央红军北上。经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四方面军总部、中共川陕省委研究决定,抽调红31军、4军三个连队及南江县、广元县、英安县部分游击队,组建“川北边区守留阵地游击队”(简称巴山游击队)开赴南江桃园,建立根据地,以完成“支持苏区、留守阵地、牵制敌人”的任务。当时红四方面军及川陕省委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周纯全、余洪远等都参与了巴山游击队的组建。         

               (南宋梅花银盏 )

               


       行走在二楼展厅,一段段文字介绍、一张张先烈照片、一件件战斗遗物,无不彰显着红军将士的铁骨忠魂,让人仿佛看了到战士们在深山里坚守阵地、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壮烈场景。

    “为保卫土地而战!”“硬要消灭刘湘赤化全川!”……一块块红军石刻标语,反映了川陕苏区时期红军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精神。“我们采取拓印复制的方式,把分散在县内各地的红军石刻标语集中到博物馆展出。”工作人员介绍。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担任宣传部长的刘瑞龙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南江下两,他拟好标语后,组织凿字队四处凿刻,现在遍布通、南、巴、平的大量红军石刻标语便是他的杰作。南江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十大政纲”等石刻标语,已被国家军事博物馆征集,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


2b37ffdc4feef756c019dda41a934df4.jpg      巴山游击队以党支部为核心,经常对干部、战士进行革命纪律教育,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从游击队制定的五条纪律中可见一斑:1、吃平等、穿平等,命令来了不平等。2、不准抽大烟。3、一切缴获归公,统一处理,不准私拿。4、不准毁坏别人东西。5、不准奸盗色淫,不准结婚。正是因为游击队认真贯彻执行了严明的纪律,密切了战士们同群众之间的联系,部队才得以发展壮大。

      1939年6月,敌5路8旅22团团长李子犹任“巴山清剿主任”,对游击队实行“空山清野、放水捉鱼、筑碉囤粮”(即把山上所有群众全部赶下山,切断游击队武器、粮食的补给,并以坚固的堡垒储存粮食,以防游击队抢粮)三条毒计,将游击队逼入绝境。加之叛徒的出卖,游击队的境况雪上加霜。

       凭借灵活的战略战术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在兵力及军事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巴山游击队仍苦苦坚持奋战五年之久,取得了较多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及民团武装,有力策应了红军北上抗日,牵制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发动的反共高潮。1940年,在经历内叛外剿的残酷斗争后,巴山游击队独木难支、不堪重负,以失败告终,但其抗争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却永垂青史、彪炳春秋,这支坚强的队伍堪称红四方面军“最后的红军”!




                                                                                                                                                                                                                     (清代寿山石)


b71b3df43ff32ded3dc9ada21a341d52.jpg

      国宝凝目  文物极具价值

      三楼《历史古文物》展线近170米,展品186件(套),分为“远古寻踪”“国宝凝目”“工艺精品”三部分,主要展出了南江古生物化石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南江县内发现的各类精品文物。

       南江地处大巴山西段南坡,北为中深切割的米仓山区,南为中浅冲刷的方山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经专家考证,南江较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两处,一是断渠遗址,位于南江县城东郊的来龙山脚,系远古地震造成的地质断层,共三横一纵,1975年,中渠中部岩洞内发现动物长骨化石及磨制石器数件,中渠东头亦发现磨制石器的砺石场;二是阳八台遗址,位于来龙山山顶凹坝,1977年四川省考古工作队在此清理出磨制穿孔石器、刻划纹陶片、炭核、烧结土等数千件,位于遗址西南的砺石上迄今仍有20余处磨痕清晰可见。 

      ( 送流动展览进学校)


      记者看到,有三个展柜中分别展出了断渠——阳八台遗址出土的炭核、烧结土等生活遗迹,石器、陶器残片等生产生活工具,以及石璧和钻孔石斧等礼器。

08009fb950d58edf9c026e2fee773350.jpg

南江境内还出土了众多精美文物,唐代黑漆古海兽葡萄铜镜、南宋梅花银盏等更能佐证米仓古道厚重的历史文化。

      唐代黑漆古海兽葡萄铜镜是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南江县八庙乡征集到的,镜背分内外两区,边缘较高,图案纹饰均为高浮雕。背中为蟾蜍形钮;内区绕镜钮为形态各异的海兽5只;过梁挂有7串饱满的葡萄,区内枝蔓密布,蜻蜓、蜜蜂飞舞其间;外区枝蔓上挂有31串葡萄,7只瑞鸟或啄食葡萄、或翘首张望、或振翅欲飞,蜻蜓蜜蜂追逐嬉戏,恰似一幅秋日葡萄园写实;镜缘内斜饰祥云纹。        镜面平整光洁,人影现犹清晰可见。更为珍贵的是,海兽葡萄铜镜掩埋地下千余年,在特定的地温、地压、湿度等因素作用下,铜镜表面产生了一种耐腐蚀的保护层——黑漆古,更增添了它的价值。目前该铜镜保存完好,纹饰、图案完美,品相极佳,可谓中国制镜业中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南宋嘉定年间梅花银盏共24盏,其形状、大小相同,每一个银盏口径10厘米,高3厘米,重747克。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其口沿刻有“嘉定丁丑年改造到银盏五十六只共重一百一十一两二钱监管吉作人丁若水”或“两司库管银打造到清酒都务三盏壹佰只共重壹佰玖拾贰两陆钱口嘉定二年十一月银匠辅显之李三一监官逯定范世昌”等描述其重量、银器所有人和工匠的铭文。后经过鉴定,此银盏为南宋抗金时期,临安中央政府集中打造的温酒银盏,以慰藉前线战士所用。


ab17a2dab959ae8b53b76357f537d5e1.jpg

                              

社会教育  学生的第二课堂

     

      除了做好基本服务工作外,南江县博物馆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服务技术手段,让观众更充分地享受博物馆的展览资源。目前,博物馆逐步适应“数字化博物馆”发展趋势,微信、微博公众号网上咨询、意见回馈、活动通知等自助服务功能全面建成;微信语音导览功能已全面开通,扫一扫二维码便可获取免费语音讲解功能;智能蓝牙独享耳麦系统、门禁系统、广播系统等都已完善。







(清代仿明麒麟铜香炉)



f1c58bd81d2f1b17d3a43f4cfa64a4cb.jpg

                                                      

      南江县博物馆为全年免费开放,且每年都会将流动展览及主题知识讲座带进全县各社区、学校,派送文博宣传资料;出版地方历史、民俗文化教育书籍,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等公益活动。

      为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今年5月14日至6月14日,南江县博物馆举行了“小小志愿者”招募活动,共收到报名表280余份,经过面试,30名小朋友脱颖而出。

      6月18日,南江县博物馆2018年度“小小志愿者”培训班开班,安排了志愿者服务条例及礼仪、展厅讲解基础知识、幼儿普通话发音技巧等六类课程。培训结束后,“小小志愿者”可利用周末、假期及课余时间在南江县博物馆展厅提供志愿讲解等服务。



                                                                                                                                                                                             

                                                                                                                                                                                                                     (碾槽)



b76f0dca6625d5870750aee380a64aaa.jpg

      “小小志愿者能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提升交流能力、增长历史知识、感受传播历史文化的乐趣,从而增强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郭国良(馆长)说。

南江县博物馆通过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加强馆校互动等方式,服务青少年学生,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社会教育作用。博物馆已和南江县第三中学签订了志愿者协议,和光雾山红军小学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每年都会将流动展览送到各中小学,并根据学生年龄段开展《文物在身边》等系列课程。

如今,南江县博物馆不只是收藏、研究、陈列文物的科研单位,更是承担“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 南江境内红军石刻标语)


《巴山游击队》展厅一角

“我们将办成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专题展览、临展为一体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为发扬传统历史文化、弘扬传承革命精神做好阵地建设。”郭国良(馆长)说,目前南江县博物馆已通过三级博物馆审核,正等待国家复核。下一步将通过系列展陈和功能配套建设提升,努力办成国家优质博物馆。




(本报记者 王佳彬文/图)


                                                                                                                                                                                      

                                                                                                                                                                                                              《巴山游击队》展厅一角

友情链接
地址:四川省南江县集州步行街58号